射頻消融術聯合臭氧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射頻消融術聯合臭氧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錢游伷 蔡舒婷(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三明市第一醫院疼痛科)
目的:探討射頻消融術聯合臭氧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將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射頻消融術組(n=40,等離子射頻消融術)和聯合治療組(n=40,等離子射頻消融術+臭氧治療),對比兩組療效、腰椎功能和疼痛改善情況,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結果:聯合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射頻消融術組;兩組治療后各時間點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IL-8水平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術后各時間點聯合治療組JOA、VAS評分優于射頻消融術組,IL-6、IL-8下降水平顯著低于射頻消融術組(均P<0.05)。
結論:等離子射頻消融術聯合臭氧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射頻消融術;臭氧;腰椎功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腰間盤突出癥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臨床上治療腰間盤突出癥的主要方法是微創治療,目前常用的微創治療方法包括膠原酶溶解術、臭氧注射術、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等。研究發現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腰腿痛的機制是椎間盤突出會對神經根產生直接的機械壓迫,其次局部的炎癥細胞浸潤及免疫反應會引發炎癥因子釋放炎性介質導致神經根充血、水腫、纖維變性,單一的治療手段對于腰間盤突出癥效果欠佳?;谝陨侠碚?,本研究將射頻消融術聯合臭氧治療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旨在探討該治療方案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性,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數據支持和臨床依據。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分為射頻消融術組(n=40)和聯合治療組(n=40)。射頻消融術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33~67歲,平均年齡(51.48±7.28)歲;病程11月~10年,平均病程(4.47±3.23)年;疾病類型中央型25例,外側型2例,椎間孔型13例;病變部位L3~L4 1例,L4~L5 9例,L5~S1 30例。聯合治療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3~70歲,平均年齡(51.81±7.54)歲;病程11月~10年、平均病程(4.89±3.56)年;疾病類型中央型25例,外側型2例,椎間孔型13例;病變部位L3~L4 2例,L4~L5 9例,L5~S1 29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入院時均經CT、MRI等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均為單發型,腰痛等癥狀體征明顯,保守治療時間>3個月且無效果,有手術指征。
排除標準:脫出、游離型腰椎間盤突出癥者;合并腰椎不穩、椎間盤鈣化、椎管狹窄、畸形、腫瘤等其他腰椎或脊椎疾病者;有腰椎手術史者;合并嚴重內科疾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及器質性疾病者;合并麻醉、手術禁忌證者;免疫系統及凝血功能障礙者;精神疾病患者;妊娠、哺乳期女性;惡性腫瘤患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3 治療方法
1)射頻消融術組采用CT引導下進行等離子射頻消融術:患者于CT檢查床上腹部墊枕取俯臥位,CT對腰椎檢查并定位病變位置,同時確定進針位置、進針角度及進針深度;常規消毒、鋪巾,2%利多卡因局麻后進行穿刺,穿刺點多選擇在病變間隙棘突正中旁約8~10cm位置,角度為40°左右,深度10 cm左右,CT下確定穿刺成功后取出針芯,之后經穿刺針將等離子刀頭穿入髓核;之后從對側纖維環內層至進入側纖維環內層進行順時針處理,依據患者具體情況重復操作數次,術畢,拔出穿刺針,用無菌敷料覆蓋針眼,安返病房。
2)聯合治療組采用CT引導下進行等離子射頻消融術聯合臭氧治療:離子射頻消融術方法同射頻消融術組,術后拔出離子刀頭,采用10mL注射器將40μg/mLO3的O2-O3混合氣體的經經穿刺針套筒緩慢、均勻地注入椎間盤內,推注5mL后停止注射,術畢,拔出穿刺針,用無菌敷料覆蓋針眼,安返病房。
1.4 觀察指標
兩組均隨訪3個月,對兩組治療效果、腰椎功能改善情況及疼痛改善情況、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IL-8進行對比分析。
治療效果采用Mac Nab評定標準進行評價,患者直腿抬高>70°,疼痛等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為優;患者直腿抬高>70°,疼痛等癥狀體征得到顯著改善,但會偶有不影響工作生活的不適為良;直腿抬高較術前改善但<70°,疼痛等癥狀體征有所改善但仍會出現運動限制現象為可;未達到以上標準為差;總有效率=(優+良+可)例數/總例數×100%。
腰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進行評價,得分范圍0~29分,得分越高腰椎功能越好;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評定,得分范圍0~10分,得分與疼痛呈正比。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1d清晨抽取空腹肘靜脈血4mL,置于含肝素抗凝劑的離心管中,搖勻、離心、分離血清,-70℃低溫保存備檢,采用ELISA法測定IL-6和IL-8活性。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
聯合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射頻消融術組(表1,P<0.05)。
表1 療效比較結果 [n(%)]
2.2 腰椎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JO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各時間點JOA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上升(P<0.05),且聯合治療組JOA評分高于射頻消融術組(表2,P<0.05)。
表2 JOA評分比較結果 (`x±s)
注:a)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3 疼痛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各時間點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且聯合治療組VAS評分低于射頻消融術組(表3,P<0.05)。
表3 VAS評分比較結果 (`x±s)
注:a)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IL-6和IL-8水平比較
兩組術后IL-6和IL-8水平均較術前下降(P<0.05),術后聯合治療組下降水平顯著低于射頻消融術組(表4,P<0.05)。
表4 治療前后血清中炎癥因子IL-6和IL-8水平比較(`x±s,ng·L-1)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外傷及積累性勞損等多種因素導致的髓核突出、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等對周圍神經、血管、脊髓等造成刺激和(或)壓迫引發的以腰痛及腰、腿部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臨床綜合征。該病好發于男性中青年,近年來隨人們工作、生活方式等發生改變,久坐、運動少是多數年輕人的主要特征,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且人群趨于年輕化。該病雖不致命但嚴重影響患者社會生產及生活質量,嚴重時可能導致腰部及下肢活動受限。目前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開放手術治療及微創治療等,保守治療只適合癥狀較輕患者,中重癥患者效果不佳;開放手術創傷大且有損傷神經等其他組織的風險。因此,目前提倡以微創手術為主的多種治療方法相結合治療。
等離子射頻消融術是一種常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微創手術,其具有氣化消融和熱凝的雙重作用,通過在局部產生熱效應,高溫改變局部病變組織進行損毀,消除炎癥反應,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臭氧可通過自身強大的氧化能力破壞髓核細胞,最終達到降低盤內壓力的目的;同時,臭氧進入體內還具有鎮痛、降低炎性反應的目的。因此,本研究將射頻消融術聯合臭氧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結果顯示:聯合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射頻消融術組;兩組治療后各時間點腰椎功能及疼痛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且術后各時間點聯合治療組腰椎功能及疼痛情況顯著優于射頻消融術組;兩組術后IL-6和IL-8水平均較術前明顯下降,且術后聯合治療組下降水平顯著低于射頻消融術組(均P<0.05)。
綜上所述,等離子射頻消融術聯合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顯著,但由于臭氧注射治療范圍有限,如果炎癥累及腰叢神經,因治療僅限于椎間盤或硬膜外腔,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另外,本研究是對小樣本短期隨訪結果進行分析,因此后續仍應對大樣本遠期療效進行評價,以期為該治療方案在臨床的推廣應用提供更多依據。
----本文摘自《上海醫藥》2022年第43卷第05期
臭氧也俗稱三氧,是氧的同素異形體,分子O3,分子量48,是地球大氣中的一種微量氣體,在常溫常壓下,穩定性極差,可自行分解為氧氣,分解周期為25分鐘左右。在常溫下,臭氧是一種天藍色腥臭味氣體,液態呈深藍色,固態呈紫黑色。它存在于大氣當中,自1840年德國化學家舍拜恩在電解稀硫酸時發現了以后,就陸續被廣泛的應用于公共衛生及醫療衛生等領域。
【免責聲明】文章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向醫生咨詢與討論。文章內的配圖僅為示意圖,且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山東前沿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概況
溫馨提示:點擊下方圖片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