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熱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分析
內熱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分析
李靖(北京市通州區第二醫院)
目的:探討分析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實施內熱針治療的效果以及對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影響。
方法:選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治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其資料,按照入院號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對照接受常規治療,觀察組接受內熱針治療,比較治療效果。
結果:分析數據可知,觀察組關節疼痛、關節僵硬、活動難度等骨性關節炎指數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給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內熱針治療,能夠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內熱針;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影響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退行性疾病,滑膜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以及軟骨下骨質增生可引發該疾病,該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活動障礙、關節腫脹、疼痛等,影像學檢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可發現半月板損傷、滑膜增生、骨贅增生以及關節內外翻等現象。手術治療的風險較高,且伴有嚴重并發癥,西醫保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方法主要為鈣質劑、鎮痛劑等,但若長期服用引發的副作用較多,因而,尋求一種經濟高效、安全性高的治療方式極為重要。本文以我院治療的7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為例實施研究,以下是具體研究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治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其資料,按照入院號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經CT檢查發現,70例患者均滿足美國膝骨關節醫師協會的相關診斷標準,本研究經過了院醫務科和患者的同意情況下進行治療對比觀察,對照組年齡48~71歲,平均年齡(60.26±3.78)歲;觀察組年齡49~69歲,平均年齡(60.95±3.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和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本研究取得了我院醫務科支持以及患者的同意;70例患者均由CT檢查確診;患者存在關節間隙變窄,小梁斷裂,軟骨致密,存在囊性病以及硬化情況。
排除標準:明顯關節畸形、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狹窄、骨性強直、關節有創傷的患者排除。
1.3 方法
常規治療:多攝入含鈣、磷食物;進行膝關節訓練;每天服用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每次2粒,連續治療一個月。
內熱針治療:對患者髕骨外緣、痛點以及阿是穴,選擇規格為0.7×12mm或者0.7×14mm內熱針進行治療,對于選擇的治療部位消毒后實施定點麻醉,內熱針扎入后連接治療儀進行治療。
1.4 觀察指標
骨性關節炎指數評分:采用WOMAC量表評定,量表內容共有五項,本文選取其中具有代表的三項進行評估,分別是關節疼痛、關節僵硬、活動難度,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炎癥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關節疼痛、關節僵硬、活動難度等骨性關節炎指數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骨性關節炎指數評分表(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指的是因軟骨變性以及膝關節骨質增生導致的慢性骨關節疾病,該疾病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比如:肥胖、性激素、年齡、細胞因子、骨質疏松、過度運動、創傷、遺傳等。對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西醫治療,主要方式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但是效果均不夠理想,同時還會給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因而不易被患者接受。
內熱針由“銀質針治”發展演變而成,是一種新型解除軟組織疼痛的治療方法。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內熱針治療,所選穴位分別是髕骨外緣、痛點以及阿是穴,能夠舒筋活絡、止痛化瘀,阿是穴可以緩疼痛,諸穴合用,可共奏止痛祛濕、舒筋活絡的效果,具有顯著的抗炎和鎮痛作用。
綜上所述,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實施內熱針治療,能夠改善緩解膝關節功能,促進患者的恢復,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
----本文摘自《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年第7卷第01期
【免責聲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向醫生咨詢與討論。文章內的配圖僅為示意圖,且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