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熱針聯合針灸理療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效果
內熱針聯合針灸理療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效果
葛丹琴(福建省建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
目的:觀察內熱針聯合針灸理療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療效。
方法:選擇我院2020年7月—2022年10月收治的324例頸源性頭痛患者為觀察對象,并隨機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16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針灸理療,研究組患者采用內熱針聯合針灸理療,均治療3周。比較兩組患者現時疼痛強度評估分級( PPI) 評分、頭痛頻率和頭痛持續時間、對頭痛緩解的自我評價以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結果:治療1周和3周后兩組患者PPI評分均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和3周后兩組患者頭痛發作頻率均降低,且研究組患者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和3周后兩組患者頭痛持續時間縮短,且研究組患者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對頭痛環節的自我評價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例類似暈針的不良反應患者經休息后均緩解。
結論:內熱針聯合針灸理療能顯著改善頸源性頭痛患者頭疼痛,降低頭痛發生頻率和縮短頭痛時長,且安全性好。
關鍵詞:內熱針;針灸理療;頸源性頭痛;中醫療法
頸源性頭痛是由頸椎病變所導致,主要臨床表現為慢性、復發性、單側非搏動性的頭痛發作。中醫將頸源性頭痛歸于“痹癥”“頭痛”“腦風”“頭風”范疇,認為其多由于人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熱等外邪入侵,或因跌撲損傷、筋肉緊、關節失穩而致頸部經脈閉阻、氣血不暢所致。常規中西藥物治療頸源性頭痛的收效甚少,常需要多學科方法聯合應用方可達到治療目的。以針刺等為主的中醫外治法通過刺激穴位,可達到疏通經絡、祛邪扶正、調理氣機的目的,對頸源性頭痛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內熱針( 又名內熱針軟組織松解術) 是一種創新的針灸技術,它在普通針刺的基礎上通過針芯內的恒溫加熱電阻絲對病變部位進行加熱,從而起到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局部代謝循環、減輕局部疼痛、促進組織修復等功能,效果較普通針刺理療更為迅速、持久。本研究報道了在針灸理療基礎上采用內熱針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20年7月—2022年10月期間收治的324例符合國際頭痛協會發布的《國際頭痛分類第三版( 2018 版) 》中關于頸源性頭痛診斷標準的患者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要點包括:(1)頸部活動可誘發頭痛;(2)壓迫患側枕區或高位頸椎區域可誘發頭痛;(3)頸部活動受限;(4)可伴有患側頸、肩或臂部等非根性疼痛癥狀;(5)診斷性神經阻滯注射治療后疼痛可緩解。隨機將所有患者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162例。研究組中男82例、女80例,年齡37~74歲,平均年齡(54.7 ±10.4)歲,病程1~5個月,平均病程(3.7 ±1.2)個月;對照組中男79例、女83例,年齡42~77歲,平均年齡(53.4 ± 12.1)歲,病程0.5~4個月,平均病程(3.9 ±1.5)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針灸理療治療。取天柱穴、風池穴、翳風穴、率谷穴、太陽穴、阿是穴,常規消毒后刺入針灸針,針下后均勻提插、捻轉,針刺得氣后予紅外線照射,留針 30min后拔出,壓迫止血。再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取頭夾肌、上方斜肌、前斜角肌、胸鎖乳突肌等肌肉予以理療改善循環,消炎止痛。研究組采用針灸理療聯合內熱針治療。針灸理療操作同對照組。內熱針操作:患者取俯臥位,在頭部、頸部、頸椎等壓痛點解剖位置定位“布針”。常規消毒后,以內熱針(直徑0.5mm,長度 60mm)穿刺并行局部松解,共布40針。將針柄連接內熱針加熱器,恒溫 45℃ 加熱針芯。20min后拔出全部內熱針,壓迫止血。3周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1次/周,治療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現時疼痛強度評分。采用現時疼痛強度評估分級(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患者的疼痛強度進行評分。用0~5分代表痛感:0分代表無痛;1分代表輕微疼痛,但可以忽視;2分代表引起不適的疼痛,無法忽視,但不影響正常生活;3分代表具有窘迫感的疼痛,無法忽視,影響正常生活,需服用止痛藥物;4分代表嚴重的疼痛,無法忽視,影響正常生活,但可完成如進食、排便等基本生理活動;5分代表不可忍受的疼痛,無法忽視,無法活動。(2)頭痛頻率及頭痛持續時間。頭痛頻率以平均每月發作次數統計;持續時間按小時計算,為每月平均頭痛持續時間。(3)患者對頭痛緩解的自我評價?;颊邔︻^痛緩解的自我評價包括以下選項:①無效:頭痛頻率、癥狀較治療前并無改善;②有效:頭痛頻率減少和/或癥狀減輕,自我感覺較治療前改善<50%:③顯效:頭痛頻率明顯減少和/或癥狀好轉,自我感覺較治療前改善≥50%;④痊愈:頭痛癥狀未再復發。(4)不良反應。統計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用 n( %)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PPI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PP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和3周后兩組患者PPI評分均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PI評分比較(`x±s,分)
2.2 頭痛頻率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頭痛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和3周后兩組患者頭痛發作的頻率降低,且研究組患者頭痛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頭痛頻率比較(`x±s,次/月)
2.3 頭痛持續時間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頭痛持續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和3周后兩組患者頭痛持續時間縮短,且研究組患者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頭痛持續時間比較(`x±s,h)
2.4 頭痛緩解自我評價
研究組患者對頭痛緩解的自我評價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4.968,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患者對頭痛緩解的自我評價[n(%)]
2.5 不良反應
研究過程中研究組和對照組各出現1例類似暈針的不良反應,表現為頭暈、心悸,靜息休息15min后可緩解,無其他不適。
內熱針是前人基于人體解剖學和大量總結了軟組織松解手術經驗后發展而來的一種熱療與傳統針灸相結合的中醫外治手法,在針刺的基礎上對針體進行加溫,從深部均勻、恒溫加熱患處,使得熱力在病灶區域均勻、緩慢傳導,進而達到減輕疼痛和促進組織修復的目的。內熱針對多種骨關節、軟組織疾病均有較好的療效。國內學者對內熱針的治療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表明內熱針除了可以加快局部血流循環外,還可以抑制炎癥信號通路激活,使患者血清中的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等炎癥因子減少,并減慢紅細胞沉降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單純針灸理療的患者,內熱針聯合針灸理療的患者治療后1周、3周的PPI評分更低(P<0.05),提示內熱針聯合針灸理療治療可更好地改善患者頭痛癥狀。分析認為,單純針灸理療雖可提高頸源性頭痛患者神經痛閾,改善椎動脈血管異常緊縮狀態,但無法快速緩解疼痛,而聯合使用內熱針時則可將內熱針的刺激作用反饋至下垂體,改變與疼痛相關的內啡肽、超氧化物歧化酶、氧自由基水平,進而減輕患者痛覺,二者聯合則可加強對疼痛的控制。此外,內熱針的刺激量相比于針灸更大,短時間內的反復、高強度刺激可使痛覺神經脫敏,替代病理性疼痛的信號傳遞。內熱針聯合針灸理療治療的患者頭痛發生頻率及頭痛持續時間經治療后也較單純針灸理療患者更少和更短(P<0.05),提示內熱針聯合針灸理療可有效降低疼痛發生頻率和疼痛程度,可能與內熱針同時具備鎮痛和松解的雙重作用有關。既往研究結果表明,內熱針針刺可以使神經元興奮性降低,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加速受損組織的修復,進而使因組織損傷引起的頭痛發生率降低,程度減輕。內熱針聯合針灸理療治療的患者絕大多數都認為治療在不同程度上對頸源性頭痛起到了效果,8例患者頭痛癥狀未再發生,自覺痊愈,僅1例認為治療無效。相比于單純針灸理療,內熱針聯合治療顯效的患者更多,說明內熱針聯合針灸理療治療頸源性頭痛療效肯定。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中各出現1例類似暈針不良反應,短暫休息后緩解,說明內熱針的應用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內熱針聯合針灸理療可緩解頸源性頭痛的疼痛癥狀、減少頭痛發作頻率、縮短頭痛持續時間、促進疾病好轉,且安全性較高,對頸源性頭痛患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適合臨床推廣應用。
----本文摘自《醫學理論與實踐》2023年第36卷第15期
【免責聲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向醫生咨詢與討論。文章內的配圖僅為示意圖,且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溫馨提示:點擊下方圖片查看詳情。
售后電話:18678190110
網站:www.yuechengconsult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