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昔洛韋聯合醫用臭氧油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療效分析
阿昔洛韋聯合醫用臭氧油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療效分析
張永嶺 周雪霞(黃河三門峽醫院皮膚科)
摘 要
目的:探討阿昔洛韋聯合醫用臭氧油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療效。
方法:選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黃河三門峽醫院收治的80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觀察組患者采用阿昔洛韋聯合醫用臭氧油治療,對照組患者單純采用阿昔洛韋治療,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疼痛程度、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結果:治療第3、7、10天,觀察組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水平及視覺模擬評分法(VAS)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治療第3天:t=3.427、2.390、3.176,P=0.001、0.019、0.002;治療第7天:t=12.099、4.198、 6.176,P均<0.001;治療第10天:t=10.009、4.836、3.536,P<0.001、P<0.001、P<0.001)。治療10d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5.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 80.0%(x2=4.114,P=0.043)。治療期間,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與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10.0% 無明顯差異(x2=0.000, P=1.000)。
結論:阿昔洛韋聯合醫用臭氧油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可有效降低機體炎癥因子水平,減輕患者疼痛程度,療效顯著,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醫用臭氧油;阿昔洛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疼痛;炎癥因子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周圍神經和皮膚損害,臨床表現為發熱、乏力、成簇的丘皰疹和水皰、疼痛等,經抗病毒、止痛、消炎等對癥支持治療后大部分患者可痊愈,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因潛伏于神經節的病毒未清除殆盡,致使相應感覺神經支配區域皮膚在皮損消退后仍存在疼痛癥狀(即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主要以抗病毒、止痛輔以紅外線照射等對癥支持為主,但僅能起到緩解作用,且長期服藥的不良反應發生風險較高。為進一步提高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筆者鑒于醫用臭氧油因具有廣譜性、快速性、無耐藥性等優勢在皮炎、痤瘡等皮膚疾病的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將其與阿昔洛韋聯合應用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治療,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黃河三門峽醫院收治的80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齡(63.20±5.19)歲, 病程(3.10±0.87)個月,疼痛位于肋間區27例、面頸部6例、腰骶部4例、上肢3例;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齡(62.81±4.79)歲,病程(3.20± 1.01)個月,疼痛位于肋間區24例、面頸部7例、腰骶部5例、上肢4例。兩組患者性別及疼痛部位對比采用卡方檢驗,x2=0.052、0.507, P=0.820、0.917,P均>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年齡及病程對比采用t檢驗,t=0.349、0.474,P=0.728、0.637,P均>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黃河三門峽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診斷標準;病程≥1個月;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有其他疾病所致的病理性神經痛;近期有止痛藥物應用史;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或激素類藥物;合并有免疫功能或凝血功能障礙;合并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無法正常溝通交流。
方 法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阿昔洛韋片,每次0.2g,每天5次,連續服用10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醫用臭氧油,局部疼痛部位于生理鹽水沖洗、無菌紗布拭凈后均勻涂抹醫用臭氧油,并覆蓋保鮮膜(每次持續覆蓋10min),每天2次,連續治療10d。
2.2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 疼痛程度、 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第3、7、10天, 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6ml,4000r/min離心10min,取上層血清,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及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程度,總分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重。(2)治療10d后評估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疼痛完全緩解為痊愈,疼痛基本緩解為顯效,疼痛有所緩解為有效,疼痛無明顯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 ×100%。
2.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均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3.1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及疼痛程度對比
治療前, 兩組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及VAS評分均無明顯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第3、7、10天,觀察組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及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及疼痛程度對比(`x±s)
注:IL-1β為白細胞介素-1β,TNF-α為腫瘤壞死因子-α,VAS為視覺模擬評分法;觀察組患者采用阿昔洛韋聯合醫用臭氧油治療,對照組患者單純采用阿昔洛韋治療
3.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10d后,觀察組患者中痊愈19例、顯效19例、有效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0%,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痊愈14例、顯效18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0.0%(x2=4.114,P=0.043)。
3.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1例、皮膚紅疹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與對照組患者出現的胃腸道反應2例、皮膚紅疹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0.0%無明顯差異(x2=0.000,P=1.000)。
討 論
帶狀皰疹是潛伏于體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被激活后引起的皮膚感染性疾病,臨床表現為沿單側周圍神經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皰,伴有嚴重神經痛,經常規抗炎、抗病毒治療后疼痛及皰疹癥狀可有效緩解,但由于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具有嗜神經性,部分患者在皮損消退后仍存在疼痛等相應感覺神經損傷癥狀,治療較為棘手。目前,臨床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主要以抗病毒、止痛和物理療法為主,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疼痛癥狀,但無法徹底殺滅潛伏于神經節中的病毒,疼痛癥狀極易反復發作,且長期服用止痛藥物又極易產生嚴重不良反應,加重患者生理及心理負擔。
臭氧油是以橄欖油為基底油吸收包裹臭氧氣體使其長期臭氧化而形成的特殊性甘油三分子臭氧化合物,能夠有效保存臭氧成分, 發揮臭氧殺菌、消炎、抗病毒及免疫調節等生物效應,且具有安全、快速、穿透性強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皮炎、痤瘡等疾病的局部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阿昔洛韋聯合醫用臭氧油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及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單純采用阿昔洛韋治療的對照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IL-1β、TNF-α作為機體重要的促炎因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程度。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單純應用阿昔洛韋治療相比,阿昔洛韋聯合醫用臭氧油可明顯降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機體炎癥反應程度,發揮鎮痛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醫用臭氧油穿透性強,外敷后可迅速滲透皮膚黏膜, 快速分解細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中的生物遺傳物質, 使其發生不可逆死亡;可迅速擴散至血液循環,通過其強氧化作用生成過氧化氫,激活機體免疫系統,促進炎癥因子吸收,進而加快受損神經的修復;可與5-羥色胺Ca2+ 、TL-2等致痛因子發生反應,減少致痛因子的堆積,緩解疼痛癥狀;可促進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舒張患處血管,提升局部血管內紅細胞攜氧能力,改善局部神經缺氧狀況,加快受損神經修復,進一步緩解患處神經疼痛癥狀。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無明顯差異??梢?,醫用臭氧油在改善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臨床癥狀的同時并未增加用藥風險,安全性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正常細胞具有強大的氧化平衡能力,而醫用臭氧油殺傷病原微生物后的主要副產物是氧和氣態水分子,不僅不會增加機體負擔,還可供組織細胞吸收, 加速血液循環,對正常細胞及皮膚黏膜無毒、無害、無刺激有關。
綜上所述, 阿昔洛韋聯合醫用臭氧油可有效降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機體炎癥因子水平, 減輕患者疼痛程度, 療效顯著, 安全性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本文摘自《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23年第35卷第5期
臭氧也俗稱三氧,是氧的同素異形體,分子O3,分子量48,是地球大氣中的一種微量氣體,在常溫常壓下,穩定性極差,可自行分解為氧氣,分解周期為25分鐘左右。在常溫下,臭氧是一種天藍色腥臭味氣體,液態呈深藍色,固態呈紫黑色。它存在于大氣當中,自1840年德國化學家舍拜恩在電解稀硫酸時發現了以后,就陸續被廣泛的應用于公共衛生及醫療衛生等領域。
【免責聲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向醫生咨詢與討論。文章內的配圖僅為示意圖,且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溫馨提示:點擊下方圖片查看詳情。 售后電話:18678190110 網站:www.yuechengconsult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