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沖擊波聯合內熱針治療腰背肌筋膜炎臨床研究
體外沖擊波聯合內熱針治療腰背肌筋膜炎臨床研究
葉銀梳 張艷艷 朱琦翔(溫州市中醫院康復治療部)
目的:觀察體外沖擊波聯合內熱針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臨床療效。
方法:選取腰背肌筋膜炎患者10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各53例。對照組給予內熱針治療,聯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連續治療4周。評價2組臨床療效,比較2組治療前后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血清P 物質、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
結果:聯合組總有效率為98.11%,高于對照組86.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ODI評分及VA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聯合組ODI評分及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2組血清P物質及TNF-α水平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聯合組血清P 物質及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體外沖擊波聯合內熱針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療效顯著,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炎癥,緩解疼痛癥狀,提高腰背肌功能。
關鍵詞:腰背肌筋膜炎;內熱針;體外沖擊波;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血清P物質;腫瘤壞死因子-α;視覺模擬評分法
腰背肌筋膜炎主要是因腰背肌肉長期遭受寒冷、潮濕侵襲,導致大面積肌肉和軟組織勞損水腫,從而引發炎癥,腰背部肌肉出現明顯不適和疼痛等癥狀。中醫認為該病是因風寒濕邪、跌仆勞損而致腰背部血脈凝滯、經脈不利,并且可能與腎氣不足等有關,屬于中醫痹證范疇。主要的發病人群多為長時間從事體力勞動者或是久坐不動者,一旦發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多采用針灸、針刀、中藥熏蒸、口服藥物以及理療等方式進行治療。本研究選取106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體外沖擊波聯合內熱針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療效,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因劇烈活動、風寒濕冷侵襲、長時間不良腰部姿勢等慢性勞損后的治療不當,反復出現腰背部、臀部肌肉廣泛酸脹疼痛甚至撕裂,并引發放射區,即對引發區施加壓力,除施壓區存在酸脹疼痛感外,還可在該區域周圍引發疼痛或肌緊張;腰背部肌肉酸脹疼痛、肌緊張的發生與天氣有關,陰雨天有加重現象;腰背部活動受限、肌肉痙攣,50%~60%患者有固定的肌肉壓痛扳機點,可在腰背部捫及條索狀改變,X線檢查無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血沉無明顯異常。
1.2 納入標準
符合診斷標準者;近期未服用過相關藥物或者采用其他治療方法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暈針者;伴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腎功能衰竭者;月經期或者妊娠期者。
1.4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10月溫州市中醫院收治的106 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各53例。對照組男28例,女25 例,平均年齡(48.24±2.12)歲,平均病程(8.72±1.33)個月。聯合組男26例,女27例,平均年齡(47.93±2.33)歲,平均病程(9.34±1.96)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給予內熱針治療?;颊呷「┡P位,標記好腰背部的壓痛點,進針選擇棘突旁、腰棘肌起止點、腰方肌、下后鋸肌及腰背筋膜等附著點旁,針與針之間距離為1.5~2.0cm,選取壓痛點須仔細,避免遺漏,應避開大血管和神經。對治療部位進行消毒處理,鋪巾。之后進行局部麻醉,選擇適合長度的內熱針,以適當的角度進針,直到針尖達到骨面,將內熱針與預熱的機器連接,設置溫度為42℃左右,治療時間20min,每周1次,需治療4周。治療期間需嚴密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況和生命體征。
2.2 聯合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颊吒┡P位,先進行腰背部檢查,確定壓痛點并標記。之后采用沖擊波治療儀進行治療,期間可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及耐受程度調節沖擊強度、位置和深度,此外亦可根據治療需要適當的調整輸出壓力(bar)和操作頻率(Hz)。每周1次,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
①功能障礙情況。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疼痛的強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睡眠、性生活、社會生活、旅游等10個方面的情況,共計50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礙越嚴重。②血清P物質和炎性因子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mL,離心分離血清,檢測血清P物質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③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評分范圍為0~10分,評分越低表明患者疼痛越輕。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
顯效:腰背部酸脹疼痛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未捫及皮下結節;有效:腰背部酸脹疼痛癥狀、體征有所改善,但勞累、濕寒天氣時可引起癥狀加重,可捫及皮下結節;無效:腰背部酸脹疼痛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活動受限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
4.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聯合組總有效率為98.11%,高于對照組86.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4.3 2組治療前后ODI評分及VAS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前,2組ODI評分及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ODI評分及VA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聯合組ODI評分及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ODI評分及VAS評分比較(`x±s) 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4.4 2組治療前后血清P物質及TNF-α比較
見表3。治療前,2組血清P物質及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血清P物質及TNF-α水平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聯合組血清P物質及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P物質及TNF-α水平比較(`x±s)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腰背肌筋膜炎是自身軟組織發生無菌性、慢性炎癥,主要表現為肌肉僵硬,局部出現一定的壓痛感,目前該病的病因尚未明確,但其常與職業、工作環境以及個人生活習慣等有一定的關系。腰背肌筋膜炎發病較緩慢,病情易反復,病程較長,尤其陰雨天氣或者勞動之后酸痛感常常會加重,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就是對癥采取保守治療。
腰背肌筋膜炎屬于中醫學腰背痛、筋痹范疇,由于風寒濕邪氣乘虛侵入人體肌膚,導致經脈阻滯,氣血不暢,不通則痛。中醫治療遵循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行氣散寒等原則。內熱針又被稱為內熱式針灸針,主要采用特制的針具依據治療的需要以及患者的病情將針具加熱并設置不同的治療溫度和時間的一種醫療技術。內熱針具備溫熱的作用,針刺到達肌肉內部,可以降低γ神經元的興奮性,減弱α運動神經元的傳出沖動,從而有效緩解肌肉痙攣,降低肌肉的張力;同時針刺導熱可擴張血管,增加血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炎癥的消散并緩解軟組織局部疼痛。體外沖擊波是一種特殊的聲波,通過與皮膚的接觸,將能量傳至肌肉等組織的內部深處,發生一系列效應后,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它具有無創傷、操作方便、可重復性高的特點,其治療機理是通過擴張局部血管,刺激局部血液循環,達到一定的止痛效果;其次還能夠有效改善治療部位的新陳代謝,減輕炎癥,緩解疼痛。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聯合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體外沖擊波聯合內熱針的治療效果強于單純性內熱針的治療效果;治療4周后,2組ODI、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聯合組的ODI、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體外沖擊波聯合內熱針對緩解腰背肌筋膜炎所導致的疼痛有確切的療效,比單純行內熱針治療作用更為明顯。血清P 物質作為一種神經肽,隨著疼痛的產生其含量會相應的增加,它亦會促進炎性因子釋放,從而導致疼痛加劇。本研究中,治療后聯合組血清P物質及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體外沖擊波聯合內熱針能夠有效降低血清P物質的含量,減少炎性因子的表達,從而緩解疼痛。
綜上所述,體外沖擊波聯合內熱針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療效明顯,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炎癥,緩解疼痛癥狀,提高腰背肌功能。
----本文摘自《新中醫》2023年第55卷第07期
【免責聲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向醫生咨詢與討論。文章內的配圖僅為示意圖,且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溫馨提示:點擊下方圖片查看詳情。